对于刚刚跨进青春门槛的中学生来说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“小秘密”。心灵的向往,生命的躁动,难忘的相思等,都可能成为他们的“隐秘世界”。面对这些秘密,父母如何应对?

一、触及“隐秘”,谨慎从事。父母对孩子的情况很敏感,与孩子交往的渠道很多,一旦知道了孩子的秘密不要急于曝光。有一位母亲无意看到孩子作业本后面夹了一页信件草稿,并从中发现该生有恋爱的迹象。这位母亲没有冷静处理,而是将此事迅速转告了班主任老师,结果弄得孩子与母亲闹起了对立,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。作为父母,发现了孩子的隐秘,切记不要急于传播,也不能作为谈笑的资料。像上述这件事的处理,最好由教师亲手将作业本交还学生,予以适当暗示,并在此基础上,因势利导做好转化工作。

二、保留“隐秘”,合情合理。尊重孩子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。要尊重孩子,就不能硬闯孩子的“隐秘世界”。中学生正处在豆蔻年华,每个人难免有自己心中的“小秘密”。只要没有违法乱纪的事实,不妨碍集体和他人,不带有危险的信号,所谓“隐秘”,是可以允许其存在的。受教育者都是有思想、有感情的,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。硬闯,必然会拉开亲子之间的距离,甚至产生对立情绪。

三、清除“隐秘”,平缓化解。父母既不能以粗暴的办法强行拆开、偷看孩子的信件、日记,也不能对“寻朋觅友”之类的“隐秘”不问青红皂白,横加干涉,逼其“自首”。在平时,要及时发现不良“隐秘”,严格区分“隐秘”的性质,以积极、严肃、诚恳的态度去说服、规劝,指出其中的错误,分析可能带来的后果,进行富有成效的开导,鼓励孩子自我分析,自我鉴别,让不良“隐秘”于无声处平缓地消除。

四、分享“隐秘”,顺其自然。尊重孩子的“隐秘”,处处为孩子着想,孩子就会把父母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,主动打开心扉,透露内心世界的“隐秘”,这样就顺利达到了解孩子、教育孩子的目的。

亲子相互信赖,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,有利于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,遇到困难,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,这时就会主动而毫不保留地与父母交谈内心秘密。切忌亲子之间存在一种戒备的心理。

我们在教育学生时,都习惯于为学生设立一些学习、效仿的榜样,以期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其进步。这种做法在有的时候确实有作用,不乏成功的典型例子。但更多的时候,许多学生不仅没有取得预期中的进步,反而还对那些榜样产生抵触情绪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现象呢?这是因为家长、老师、学生都走入了比较的误区。

“芭比娃娃”是露丝·汉德勒“创造”的一种热销玩具,诞生之后,许多美国父母都乐于给学生买,希望学生长大后有个如芭比娃娃的理想形象。但是让这些父母震惊的是,当初给学生买芭比娃娃时,学生们都是很开心的,可不久之后,学生们就会躲在房间里冲着娃娃发泄甚至将其毁坏。对此,美国妇女组织是这样说的:芭比娃娃的体型为少女设置了不可实现的目标,最终结果就是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,使得她们对自己的容貌和身材感到自卑。而学生们的发泄,正是自尊受损后的一种心理补偿行为。

这里还有一个例子。美国学者斯坦利·默斯和耐思·格雷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:他们把一些大学生分为两组,分别填写一份关于“自尊评价”的表格。让第一组学生在填表前较长时间接触一位不修边幅、不守纪律的“脏先生”。第二组学生则接触一位衣着讲究、充满自信的“净先生”。结果,研究者在仔细阅读两组学生的自尊问卷后发现:接触“脏先生”的第一组学生的自尊心有了明显提高,而接触“净先生”的第二组学生的自尊心普遍下降。

研究者把第一组所遇到的情形叫做“向下比较”,第二组遇到的叫做“向上比较”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“向下比较"容易产生心理优越感,自信心增强,自尊心上升;而“向上比较”的人则容易产生自卑感,自信心下降,自尊心受挫。

虐待芭比娃娃的现象正是缘于学生对芭比娃娃形体的“向上比较”,在这种比较过程中,人容易产生低自尊,而低自尊又容易导致郁闷、压抑和挫折感的产生,最终导致消极的生活态度,严重的还会产生侵犯等反社会行为。父母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寻找、设立榜样和目标,本意无疑是好的。但无意中将学生引向了“向上比较”,让学生在与优秀的榜样的比较中看到了自己与之过大的差距,产生了无法达到的挫败感,进而形成一种自卑心理,导致自信心下降,自尊心受挫。也就必然导致这些学生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进步,反而会对榜样产生抵触,甚至还会做出伤害榜样的行为。

那么,如何让学生走出“向上比较”的误区,进入到“向下比较”中,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呢?

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:一个长跑运动员参加三次比赛,分别是5人一组,10人一组,20人一组。

第一个教练带他参赛时,赛前从没和他沟通其他运动员的情况。在5人小组的比赛中,他勉强拿了第一名;在10人小组的比赛中,他得了第二名;在20人一组的比赛中。他取得了第五名。

换了一个教练,同样参加5人小组的比赛,赛前教练对他说,据我了解,其他4个人的实力都不如你。于是,这个运动员轻松地跑了第一名。

当这人要参加10人小组的比赛时,教练把其他人平时的成绩拿给他看,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,他又轻松得了第一名。

再后来,当这个运动员要参加20人小组的比赛时,教练说,你只要战胜其中的一个人,你就会胜利。结果,比赛中,他紧跟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,并在最后冲刺时,又取得了第一名。

而实际的情况是,这次各个组的其他参赛运动员与第一次的运动员水平完全相同。

这使我们想到了一位心理学家的话: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。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%~3%左右,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,也只开发了12%左右。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%的潜能,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,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,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。

告诉学生:你是优秀的,可你为什么现在表现不太理想呢?是因为你还有97%以上的潜能未得到开发。找到每一个人的优点,培养他们的自信,让他们对未来、对学习、对成功充满希望。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,教给他们努力的方法,引导他们不懈进取,就能够让学生产生“向下比较”的心理,从而获得心理优越感,提升自尊,增强自信,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,从而不断走向成功。